香港中樂團 阮仕春
我們在樂器改革工程上的設計理念和實踐程序亦基本按此方法進行。胡琴的獨特音色及經半世紀創造的胡琴系列整體音色,早已深入民心,故此「形」不能改變。如何「移步」才能達到保存傳統胡琴音色,提高樂器性能,又須合乎環保原則之目的?我們只能依靠自己去搞科研了。
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國已經有人進行用人工蟒皮的研究了,近年也有不少人工蟒皮的成果推出,但多以不能分解的塑料為材料,故亦不能稱之為環保材料產品。未能被普遍使用的原因只能說明人造蟒皮的質素未能超越蟒蛇皮的音色效果,我們清楚這種情況,故且從尋找環保皮膜材料和改造胡琴共鳴箱結構兩方面入手。希望經過不斷的實驗,製造出合乎樂團使用標準的常規胡琴系列樂器,整套產品包括高胡、二胡、中胡、革胡及倍大革胡,在保持各自音色特點的同時,提高自己的性能並在合奏中能夠做到整體音色相互融合,組成立體金字塔式的群體音響積體。
這個積體的音響將是結實飽滿宏厚而明亮的。這個以膜震系統為中心的整體音響效果和以板震系統為中心的西方拉弦樂有著同樣的弁遄A但色彩完全不同。這是我們的設計理念。朝著這個方向,我們逐一改造胡琴系列每件樂器,並以樂團的排練和演出效果來作鑑定,確定繼續改革的目標。每一件樂器完成初步的改革後,經藝術總監閻惠昌先生聯同團長,首席樂師鑑定後,立即移入樂隊和原有樂器混合使用,經檢驗成功逐漸增加改革樂器數量,不成左昉~續探索。這種實驗方式,我們稱為“摸着石頭過河”。一年半來排練、演出和改革樂器的工作都在不停的運作中進行,以這樣的方式保證拉弦樂的整體音色不變而功能逐漸增強。
為了維持原高胡的音色不變,我們仍然採用紫檀和酸枝木作為改革高胡的共鳴箱(琴筒)材料。但共鳴箱的設計先經過計算。
以
計算共鳴箱內的空氣共振頻率,以確定琴腔的基本容積。然後以相同容積不同尺寸的琴筒口、尾筒、內腔弧度進行測試,結合琴筒的內外壁厚度調整,找出能使共鳴箱發出理想基音的尺寸。
然後配合不同厚度張力的皮膜進行測試,目的要尋找最接近蟒皮高胡音色的皮膜。我們用的皮膜採用了杜邦的環保化工產品(PET)。為了應付繁複的試驗,我設計了附設有壓力錶的蒙皮機。(蒙皮方法與傳統蟒皮蒙皮方法完全不同)以數字控制的方式監控蒙在琴筒口各點皮的鬆緊度,並保證琴筒口的受力平均。情況如調定音鼓,使皮膜的振動具規律,避免琴筒口的受力不均勻導至皮膜不規則振動,使振動能量相互抵消而且令琴筒變形。因為PET聚脂皮膜的張力比蟒皮強數拾倍,因此在相同的壓力或剪力下其振幅比蟒皮平均而且能量強勁。因此理論上PET聚脂皮膜胡琴的音量比蟒皮胡琴大而且聲音的衰減度也較低。也就是說它的基本性能較蟒皮高胡優異。在相同製作材料下以機械數字控制的方式操作,可以成批生產音色和效能基本一致的產品。經過這幾項改革的高胡被命名為HKCO1型環保高胡。

2005年10月第一版環保高胡完成後,藝術總監閻惠昌先生請來著名的高胡演奏家余其偉先生在11月中樂團的音樂會上,以環保高胡擔任獨奏。演出傳統廣東音樂《平湖秋月》及古曲《妝台秋思》。用製成不到一月的新環保高胡演傳統曲目能行嗎?
為了保證演出質量,我和余其偉先生往香港電台接受訪問及進行高胡錄音,余先生分別用蟒皮高胡及環保高胡進行同一曲錄音,當錄音播出來時,竟然連我們自己都分辨不出兩種高胡的音色差異。至此大大地增強了我們的信心。同年11月的音樂會上,樂團團長黃安源先生亦首次將第一版的環保高胡帶入樂隊作樂團首席琴用。
雖然環保高胡首次亮相作獨奏、領奏、合奏已獲得觀眾熱烈的反應,藝術總監閻惠昌先生依然非常謹慎,在往後的音樂會中逐一將環保高胡加入高胡組中,和蟒皮高胡一起混合使用。在檢驗雙方的音色融合沒有相互排斥的情況下,才逐漸全組換上環保高胡。若非經常來看的觀眾甚至不知高胡已經換了樂器。至今一年半的時間裡高胡組樂器「摸着石頭過河」實踐了「移步不換形」的設計理念。
我們驗證了環保高胡在常用音域g4~g6的音區中音量平衡,音量比蟒皮高胡大,整體的音色乾淨通透,合奏有較強的群體及積體感。由於高音的衰減度低故且使音質顯得更飽滿明亮。以快弓演奏連續十六分音符的力度和顆粒質感使樂曲生色不少。例如黃貽鈞曲彭修文編曲的《花好月圓》中高胡快弓的片段由環保高胡奏出,在急速的節奏中充滿彈性的音符,靈巧地跳躍著,強勁的力量感為樂曲帶來更豪爽、昂揚激情的歡樂氣氛。
中胡的改革理念和方法依照高胡的方式進行。故且亦同樣達到了音質乾淨、宏厚之效果,音量則遠大於原蟒皮中胡。由於PET聚脂皮膜的振動充份,故音區之間的衰減度低,聲音之間的連結力強,用連續的長弓演奏慢板的旋律,宛如吹管樂器吹奏時一氣呵成的效果。宏大的音量增加了它的包容力,使樂隊的整體音色更加豐滿,圓潤。
原革胡的筒口直徑35公分,倍大革胡的筒口直徑52公分,它的皮膜非殺巨蟒蛇而不可得,在歐美國家看這些巨型蟒皮,也可能誘發觀眾產生不快的心境,革胡發音遲鈍,音質混沌,低音喑啞軟弱也是需要改革的原因。我們以楊雨森先生的64型革胡為藍本。實行重新設計共鳴箱的容積,更換製作琴筒的材料,調整琴腔內連結皮膜之傘形支架的形狀尺寸……等多項措施,一共做了八版的試驗,以PET聚脂皮膜取代了蟒蛇皮,製成了HKCO1型板膜共震革胡。它的音量比大提琴大,由於音樂效能顯著,已由廣州珠江集團開始進行批量生產,文化部教科司一直重視和支持民族低音拉弦樂器的改革研製工作。文化部教科司在2005年我們研究之初已致函我團給予支持和鼓勵我們進行科技攻關。
環保是世界的大潮流,是關乎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大事,樂器為人所用,為作品服務,跟隨著人的審美觀改變而改變。因此,樂器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改革是必然的。今日的傳統胡琴藝術是在不斷的改革中逐漸形成的,每一次危機必帶來每一次發展的機遇。順應環保的大潮流,香港中樂團初步成它a創造了環保胡琴系列。在堅持傳統樂器的音色不變、型制不變、演奏法不變的基礎上,用發明蒙皮機,以環保PET皮膜取代蟒蛇皮,改造樂器的共鳴箱等科研方法,實踐「移步不換形」的改革理念,達到了提高樂器性能之目的。
目前樂團的高胡組六人、中胡組八人、革胡組八人已配備了環保胡琴系列HKCO1型胡琴。雖然二胡及倍大革胡仍在完善之中。然而以科研創新的手段提昇傳統樂器性能的實踐結果,已經大大增強了我們對未來發展的信心。
環保胡琴系列在樂團理事會、藝術總監、行政總監的全力支持下,憑著樂團上下的行政和樂師的不懈努力下,正穩步邁向成央C我們在樂團成立卅週年,香港回歸祖國十週年之際,以我們的創意成果為民族音樂的未來送上美好的祝福。期望傳統胡琴藝術與環保,達到可以雙贏。「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 有興趣者可至youTube搜尋第二屆香港胡琴節相關影片聆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