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專欄文章 >文化創意產業(二)三義木雕

 
 
 
 
他 告訴了我們什麼?  
為什麼學琴不為比賽  
關於音樂教育與音樂比賽  
公館國小音樂班20週年  
音樂班20年•我們的期待是什麼?  
文化創意產業(二)三義木雕  
文化創意產業(一)苗栗柴窯  
縣立國樂團的願景與目標  
香港中樂團胡琴傳統藝術與環保  
學音樂的孩子 從雲端掉入谷底  
  <列出所有文章>
文化創意產業(二)三義木雕  
  更新:2010-05-12  
     
 

  苗栗縣立國樂團 / 活動企劃組

       「三義」是以木雕聞名的小鎮,早期三義鄉原名為三叉,這名字主要是跟河川的交會路線有關,因為西湖溪在此交會形成三叉狀,故名為「三叉」。會改成現在的「三義」,是由於地方人士有感於「叉」字不雅,而「叉」又跟「義」的簡寫類似,才在民國42年10月(1953年)改名為三義。

       不過、三義地區居民並非一開始就以木雕為業。由於三義地區在清朝乾隆年以前是片原始森林,樟樹林相當茂密,因此自先人開墾以後,一直到日據時代,開採樟樹製樟腦油、做建材,一直都是三義地區的經濟命脈;當時三義地區樟腦的產量非但高居全台之冠,亦曾為世界第一。另外,種植香茅,製成香茅油來賣,也是三義老一輩鄉民曾經從事過的熱門行業;以前靠賣香茅油致富的鄉民為數不少。現在,則因為樟腦油與香茅油市場需求很低,經濟價值不高,因此這些古老的行業在三義也幾乎要滅絕了。

        民國55年(1966年)三義木雕業的興盛時期,經營木雕的業者就多達一兩百家,一直到今天為止都還能維持這個局面。早期,三義的木雕多以神像、工藝品為主,近年來,由於個人風格的藝術創作風氣大開,各式各樣題材的雕刻作品不斷的推陳出新,令人嘆為觀止!加上民國84年(1995年)4月9日在三義神雕村成立了國內唯一的木雕博物館,蒐集、典藏了許多優秀木雕作品,並定期舉辦木雕研習講座,對於鼓勵木雕家創作革新與技術提昇有正面幫助。

        近年來,在政府機關與地方上的協助下,三義多次舉辦了木雕藝術節、木雕嘉年華會、木雕博覽會等活動,還有裕隆汽車公司每年舉辦的「木雕金質獎」比賽,讓木雕家得以藉比賽互相觀摩作品、研究雕刻創作技巧,並藉以吸引觀光人潮,這對於三義木雕師傅技術的提昇與知名度的宣傳也大有助益。

        可惜,近年正值景氣低迷的時刻,釵h三義木雕業者都感嘆生意一年比一年差。加上有商人將台灣優秀木雕作品型錄拿去大陸請大陸雕刻工模仿雕刻,然後低價銷回國內,對於本土木雕創作的打擊更是雪上加霜,三義木雕業未來前途似乎面臨危機。

有鑑於此,我們希望能透過縣府與地方的力量,共同推動三義木雕的活水計畫,以木雕博物館做為計畫的發響,以主題式的展覽結合藝術的表演形式,深化木雕的人文與生命,活絡地方的產業經營。

主題式的展覽與藝術表演形式

  • 南島民族木雕VS原民舞蹈與擊樂狂想
  • 寺廟宗教木雕VS合唱與樂隊
  • 複合媒材與當代藝術VS當代舞藝與創作者的對話

 

 

 
       
       
       
       
       
       
       
     
       
  我的購物車  
 

查看已經訂購之購入清單

 

 

  近期演出活動  
 
黃梅行
2×8的對位
民謠樂章舞傳藝
  列出全部活動>>
 
 
線上音樂廳樂曲欣賞  
1. 八音起鼓
2. 五更鼓
3. 六月茉莉

4. 相聚歡